《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1年創(chuàng)刊,是安全與環(huán)境學科的學術性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fā)行,逢雙月下旬出版,刊號為ISSN 1009-6094 CN 11-4537/X,由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和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xié)會(原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主辦,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馮長根教授任主編。
《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CSCD)核心庫來源期刊,俄羅斯文摘雜志、美國化學文摘(CA)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收錄期刊,入編《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shù)據(jù)庫》。
據(jù)200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2008年,《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影響因子為0.975,在34種環(huán)境科學技術、安全科學技術類期刊中排第10位,其中安全類排第1位。
《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辦刊宗旨:交流安全與環(huán)境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發(fā)展安全與環(huán)境科學技術,培育安全與環(huán)境科研隊伍,為中國和全球的工業(yè)安全和環(huán)境保護服務。
《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讀者對象:相關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大中專院校相關師生,政府部門管理及決策者,廠礦企業(yè)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本刊特別注重為博士生、碩士生科研服務。
《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主要刊載石油、化工、環(huán)保、礦業(yè)、信息、網(wǎng)絡、冶金、建筑、交通、勘探、國防等相關領域的安全科學理論、安全工程與技術、安全管理與監(jiān)察理論、安全檢測與監(jiān)測技術、職業(yè)安全與衛(wèi)生、安全評估方法、事故調查與剖析、安全數(shù)值模擬與仿真、環(huán)境科學理論、環(huán)境工程與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管理、災害及其防治、環(huán)境污染及其防治、廢物處理及其綜合利用、環(huán)境質量評價與環(huán)境檢測等科學研究新成果、新進展及新方法。
本刊還辟有信息廣告頁,可以刊登:產(chǎn)品信息、招生信息(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招聘信息、會議和辦班信息、展覽信息、出版信息、設備儀器信息等。
歡迎各位專家、學者、大專院校碩士生、博士生、教師和科研人員、科研院所、工礦企事業(yè)單位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積極投稿,也歡迎各單位利用本刊信息廣告頁,介紹本單位概況,向社會展示重大科研成果、學術動態(tài)、新產(chǎn)品、學術信息和管理經(jīng)驗。
《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編輯委員會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主 編(Editor-in-Chief):馮長根 FENG Changgen, Beijing Inst. of Tech.
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in-Chief):李生才 LI SHEngcai, Beijing Inst. of Tech.
黃風雷HUANG Fenglei, Beijing Inst. of Tech.
編委(Member)
丁永生 DING Yongsheng, Dalian Maritime Univ.
馬云東MA Yundong, Liaoning Technical Univ.
尹 華YIN Hua, Ji'nan Univ.
尹光志YIN Guangzhi, Chongqing Univ.
牛雪平NIU Xueping, Inner Mongolia Univ.
王曉昌WANG Xiaochang, Xi'an Univ. of Arch. and Tech.
馮長根FENG Changgen, Beijing Inst. of Tech.
史衍璽SHI Yanx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
寧 平NING Ping, Kunming Univ. of Sci. and Tech.
甘復興GAN Fuxing, Wuhan Univ.
申立賢SHEN Lixian, Beijing Muni. Research Inst. of Envir. Prot.
龍騰銳 LONG Tengrui, Chongqing Univ.
任官平REN Guanping, 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 Sci.
任南琪REN Nanqi, Harbin Inst. of Tech.
全 燮 QUAN Xie, Dalian Univ. of Tech.
孫金華 SUN Jinhua, Univ. of Sci. and Tech. of China
孫曉明 SUN Xiaoming, Sun Yat-sen Univ.
孫瑞山 SUN Ruishan, Civil Avi. Univ. of China
劉江歌 LIU Jiangge, Research Inst. of Chem. Defence
劉寶珺 LIU Baojun, Chengdu Inst. of Geo. and Min.
朱 坦ZHU Tan, Nankai Univ.
朱 憲 ZHU Xian, Shanghai Univ.
李生才 LI Shengcai, Beijing Inst. of Tech.
余建星YU Jianxing, Tianjin Univ.
吳 穹WU Qiong, Shenyang Inst. of Aero. Eng.
吳宗之WU Zongzhi, China Academy of Safety Sci. & Tech.
宋存義SONG Cunyi, Univ. of Sci. and Tech. Beijing
宋振騏SONG Zhenqi, Shandong Univ. of Sci. and Tech.
張書廷 ZHANG Shuting, Tianjin Univ.
張全國 ZHANG Quanguo, Henan Agricultural Univ.
張澤廷 ZHANG Zeting, Beijing Univ. of Chem. Tech.
張殿業(yè)ZHANG Diany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
張福鎖 ZHANG Fusuo, China Agricultural Univ.
楊志峰YANG Zhifeng, Beijing Normal Univ.
沈恒根SHEN Henggen, Donghua Univ.
陳 堅CHEN Jian, Southern Yangtze Univ.
陳立民CHEN Limin, Fudan Univ.
陳發(fā)虎 CHEN Fahu, Lanzhou Univ.
陳克復CHEN Kefu, South China Univ. of Tech.
單孝全SHAN Xiaoquan, Re search Center of Eco-Envir. Sci.
周智明ZHOU Zhiming, Beijing Inst. of Tech.
羅 云LUO Yun, China Univ. of Geosciences
范維澄FAN Weicheng, Tsinghua Univ.
姜 亢JIANG Kang, Capital Univ.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胡雙啟 HU Shuangqi, North Univ. of China
胡筱敏 HU Xiaomin, Northeastern Univ
趙 毅ZHAO Yi,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
鐘群鵬ZHONG Qunpeng, Beihang Univ.
鐘儒剛ZHONG Rugang, Beijing Univ. of Tech.
夏 禾XIA He, Beijing Jiaotong Univ.
錢 易QIAN Yi, Tsinghua Univ.
錢新明QIAN Xinming, Beijing Inst. of Tech.
高寶玉GAO Baoyu, Shandong Univ.
黃 平HUANG Ping, Beijing Inst. of Tech.
黃風雷HUANG Fenglei, Beijing Inst. of Tech.
景國勛JING Guoxun, Henan Polytech. Univ.
曾 剛 ZENG Ga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
曾鳳柳ZENG Fengliu,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
程曉舫CHENG Xiaofang, Univ. of Sci. and Tech. of China
蔣軍成JIANG Juncheng, Nanjing Univ. of Tech.
路邁西LU Maixi, China Univ. of Mining & Tech.
熊仁欽XIONG Renqin, Hunan Univ. of Sci. and Tech.
翟世奎ZHAI Shikui, Ocean Univ. of China
魏復盛WEI Fusheng, China National Envir. Monit.Center
P. AGAMUTHU, University of Malaysia, Malaysia
L. A. BOLSHOV, Russian Academy of Sci.s, Russia
L. CHAN, UNBC Univ. of 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A. CUNDY, Univ. of Brighton, UK
J. DOREA, The Univ. of Brasilia, Brazil
J. FUHRER, Swiss Federal Research Station for Agroecology and Agriculture, Switzerland
K. HASEGAWA, Chiba Inst. of Sci., Japan
P. HOODA, Kingston Univ., UK
D. W HOPKINS, Scottish Crop Research Institute, UK
H K. HUDNELL,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A
R. T. ISLAMOV, Intl. Nuclear Safety Center, Russia
P. KAFKA, www.Relconsult.de, Germany
P. KJELDSE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Denmark
Hsiang-Cheng KUNG, 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USA
Young Soon LEE, Seoul National Univ. of Tech., Korea
R. MICHEL, Leibniz University Hannover, Germany
C MURITH, Swiss Federal Office of Public Health, Switzerland
H. J. PASMAN, Technical Univ. of Delft, The Netherlands
W. J. G. M. PEIJNENBURG, National Inst. of Public and the Envir., The Netherlands
C. POSCHENRIEDER, Univ. Aut noma de Barcelona, Spain
J. ROHACS, Budapest Univ. of Tech. and Economics, Hungary
H. SEGNER, University of Bern, Switzerland
J. E. S. VENART, Univ. of New Brunswick, Canada
作圖常用參數(shù)
要點 圖中所有線條、文字必須用黑色繪制;用線形或標識符區(qū)分;不得有陰影。
1、 Word 中的圖形
簡單的方框圖、程序框圖和幾何圖形一般用word 中的繪圖軟件來完成。相關常用參數(shù)如下:一般情況下圖寬度小 于8cm,必須通欄排版時圖寬度大于14cm,小于16cm。
|
箭頭
|
寬度
|
備注
|
線條
|
實心、中長、最細(在其他箭頭中改變箭頭后端形狀)
|
0.5磅
|
坐標線、尺寸線、指引線等起輔助作用的線;方框圖程序框圖的框線
|
0.75磅
|
輪廓線、曲線等要突出的主要部分
|
文字
|
字號
|
字體
|
與邊框之間的寬度
|
繪制格式
|
6號
|
漢字:宋體
羅馬字:Symbol
英文/數(shù)字:Time New Roman
|
四邊各留半個字寬
|
以文本框方式輸入,將文本框邊線、填充顏色設為無色
|
|
|
|
|
|
|
|
小技巧:多用文字居中,繪圖中的對齊與分布。圖形完成后選中所有的圖形進行組合。
2、 坐標曲線圖
繪制數(shù)據(jù)曲線的常用軟件有三種,Microcal Origin 5.0 , Matlab 和 Microsoft Excel。
Microcal Origin 5.0是其中功能最強的一種,所以建議作者使用。該軟件可以從網(wǎng)上下載。該軟件的常用參數(shù)如下(畫完后通過菜單中的Format修改):
頁面尺寸
|
曲線粗細
|
表示點大小
|
坐標粗細
|
刻度線方向
|
文字
|
14cm×10cm
高度可放寬要求
|
1.5point
|
5point
|
1.0point
|
向內
|
Time New Roman
字號:18pt
|
Matlab繪圖功能也很強,單個細節(jié)參數(shù)需要通過函數(shù)調整,請參閱相關的指導資料,以保證最終的尺寸為7cm×5cm,坐標線粗0.5磅,曲線粗0.75磅,圖上文字為6號。
3、 照片以及其他位圖
若無電子文檔,請用掃描儀以600dpi精度掃入,存為.tif格式;若是以抓圖方式或以其他方式取得的圖片,也存為.tif格式。圖中的文字或不清楚的線條在photoshop中修改。參數(shù)如下:先修改成最終成圖的尺寸;然后取細線5pixels,粗線7pixels;字大小為6號,漢字為宋體,英文和數(shù)字為Time New Roman,羅馬字為Symbol。
《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投稿須知
1 投稿及受理
作者首先在網(wǎng)站注冊,然后上傳稿件(請不要重復上傳)。注冊信息中請務必注明電子郵件和電話以便聯(lián)系。本刊將在2個工作日內通過網(wǎng)站和電子郵件給作者答復。初審通過的稿件需繳納審稿費100元,同時郵寄論文版權轉讓確認書1份及基金證明材料(限有基金支持的論文)。論文中請署明作者詳細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電話、E-mail等。收到審稿費6周之內,編輯部通知作者審稿結果,否則作者有權處理自己文章。作者與編輯部聯(lián)系時,請說明稿件編號。稿件錄用與否,由編輯部及時函告作者。需修改的稿件,將由編輯部轉達審查意見并附"修改須知"給作者,作者寄回修改稿時,應附對審查意見的逐點說明,同時寄回原稿,以便復審。
2 稿件形式及篇幅
2.1 研究論文 報道學術價值顯著、實驗數(shù)據(jù)完整、具有原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成果,全文連圖、表、參考文獻和中、英文摘要,一般不超過6千字。
2.2 研究通訊 迅速報道學術價值顯著的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進展,全文不超過2千字,不附中文摘要,只附英文摘要,在本刊以研究通訊發(fā)表的文章,待進一步研究工作結束后,仍可以研究論文形式在本刊重新發(fā)表。
2.3 研究簡報 主要報道階段性的研究成果。
2.4 研究專題 由學科帶頭人或著名學者系統(tǒng)報道本人所從事的某一研究領域的工作及取得的學術成就。
2.5 綜述與進展 對當前安全與環(huán)境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問題進行述評,并發(fā)表作者的見解。
2.6 學術動態(tài) 報道相關領域發(fā)展動向、著名學者的報告及學術活動信息。
3 文稿要求
3.1 題名 題名以不超過20個字為宜。題名應該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等。另外,如果為系列論文、題名語意未盡,可用副題名補充說明論文中特定內容。
3.2 摘要、關鍵詞 所投稿件需附必要的中、英文摘要。摘要中不用圖、表、化學結構式、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不引用參考文獻。摘要一般應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實驗(研究)方法、結果和結論等。中文摘要不超過300字,為了加強國際交流,英文摘要盡量寫詳細(300個實詞以上,或15句左右),英文摘要應反映文稿的實質內容。列出3~8個中、英文關鍵詞,中文關鍵詞盡量用《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提供的規(guī)范詞。
3.3引言 引言包括研究的意義、前人研究的進展、本研究的切入點以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3.4實驗描述 實驗部分的敘述應盡量簡潔明了,但實驗描述應足以使他人能重復實現(xiàn)。數(shù)據(jù)報道應注意有效數(shù)字的位數(shù)及精確度。實驗部分應首先說明測試儀器的型號、生產(chǎn)廠名或公司名、測試條件和精度;所用材料、試劑的純度和純化方法;所用的標準技術和方法;凡已見報道的實驗,只需列出參考文獻。實驗注意事項應予注明。理論計算中采用的計算程序、來源及計算機型號、語言應予注明。
3.5圖表繪制 圖、表和照片應盡量精簡,附圖須用計算機繪制,或掃描插入文稿中。實驗點必須準確,線條應均勻、可辨、分清虛實,應盡量避免圖內有圖注。掃描照片須黑白分明、圖像應保證灰度層次清晰。源于同一實驗數(shù)據(jù),經(jīng)過簡單代數(shù)運算而得的數(shù)值不應列入同一表內。
4 數(shù)據(jù)表征
4.1 量、單位及其符號 必須采用新標準規(guī)定的量符號。新標準規(guī)定:量的符號必須使用斜體字母,對于矢量和張量,還應使用黑斜體,只有pH是例外,應采用正體;量的符號一般為單個拉丁字母或希臘字母;不能把量符號作為純數(shù)使用;不能把化學元素符號作為量符號使用。
我國法定計量單位是以國際單位制(SI)單位為基礎,加上我國選定的一些非SI單位構成的。1984年2月27日發(fā)布了《量和單位》系列國家標準GB 3100~3102,這是我國各行各業(yè)都必須執(zhí)行的強制性、基礎性標準。
單位符號一律采用正體。
4.2 圖、表數(shù)據(jù)表征 圖、表應該用無量綱的純數(shù)來表征,因此,圖的坐標和表的欄目應該以下列方式之一來標注:1)量符號和單位符號的比值(如t/℃);2)無量綱的量符號(如A);3)純數(shù)的數(shù)學函數(shù)如lg[Ax/(Amax-Ax)]。
5 參考文獻
5.1 文獻標注 文內引用參考文獻的標注按引用文獻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連續(xù)編碼,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在同一處引用多篇文獻時,各篇文獻的序號在方括號內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全部列出,序號間用逗號隔開;如遇連續(xù)序號,用波浪號連接起止序號。不可引用非公開出版的書、刊,不可引用未見到原文的文獻。
5.2 著錄格式 本刊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的規(guī)定實施。本刊發(fā)表的論文,參考文獻著錄內容以英文刊出,稿件中引用的中文文獻需同時提供中、英文著錄項目。
6 郵寄地址
普通郵寄地址:100081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南大街5號北京理工大學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雜志社
快遞詳細地址:100081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南大街5號北京理工大學9號教學樓613
7 其他說明
稿件收到日期以本刊收到稿件日期為準。
刊出論文會全文上網(wǎng),中、英文摘要等由編輯部提供給有關文摘檢索類刊物編輯部,作者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不再另行發(fā)放。如作者不同意提供,請在投稿時附函說明。
稿件若為基金項目,請注明編號并提供文件復印件。